【百尺肝头,更进一步】“爱肝荟”——肝癌前沿论坛再传佳音,国内外肝癌专家共同推动肝癌规范化诊疗
//
原发性肝癌是目前我国第四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及第二位的肿瘤致死病因,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早中期肝癌往往能通过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根治性治疗手段显著改善患者生存获益,但术后复发风险高一直是临床治疗难点。近年来肝癌诊疗领域发展迅速,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的快速发展给肝癌治疗领域注入新的力量,肝癌围手术期治疗手段日新月异,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为了促进肝癌患者生存获益的提升,加强国际肝癌诊疗交流协作,2023年8月12日,【百尺肝头,更进一步】“爱肝荟”——肝癌前沿论坛第二期顺利召开,本次会议采用中英双语直播的形式,特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匡铭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与来自中国、新加坡、美国、韩国的多位国内、国际前沿肝癌专家云端相见,分享临床诊疗经验、传递领域前沿进展,并就早中期肝癌的诊疗新思路和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学术氛围浓厚,进一步传递肝癌国际前沿诊治方向,助力肝癌诊疗迈向新征程。
匡铭教授在开场辞中首先对所有与会嘉宾表示了欢迎和感谢,并指出,我国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一直比较重,尤其是肝癌。提高早诊率、生存率,推动诊疗规范化等,都是目前肝癌诊疗中的关键。以靶向、免疫治疗为代表的系统治疗领域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仍有诸多未满足的需求。阿替利珠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T+A”方案)已经奠定了其在晚期肝癌中的地位,但辅助治疗方案一直未达成共识。今年ASCO大会上报告了IMbrave050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是肝癌辅助治疗领域首个获得阳性结果的Ⅲ期临床研究,填补了这部分的空白。希望未来能继续深化国际合作,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而共同努力。
匡铭教授
第一篇章:前沿&探索
会议学术环节的第一篇章在匡铭教授的主持下开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元云飞教授分享了题为“靶免时代中国肝癌转化新探索”的精彩报告。元云飞教授认为,肝癌转化治疗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是中晚期肝癌患者获得根治性切除和长期生存的重要途径之一。IMbrave150研究的成功使肝癌治疗迈入免疫时代,改变了晚期肝癌系统治疗模式,“T+A”方案获得了较高的客观缓解率(ORR)和良好的安全性,为转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局部联合靶免治疗策略已成为中晚期肝癌患者未来治疗的必然趋势,多项小样本研究已证实初步疗效可观,Ⅲ期研究仍在持续探索中,未来可期。
元云飞教授
接下来,新加坡国立癌症中心Pierce Chow教授带来主题报告“HCC辅助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数据以及临床实践变化的前景”。Pierce Chow教授详细解读了IMbrave050研究的最新数据,在预定的中期分析中,“T+A”方案辅助治疗达到了主要终点,并显示在肝细胞癌(HCC)复发高风险患者中,独立评审机构(IRF)评估的无复发生存期(RFS)与主动监测相比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改善(HR=0.72;95%CI:0.56-0.93;P=0.012),在研究者评估的RFS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改善。且“T+A”方案治疗的安全性总体上与使用每种药物的情况一致。IMbrave050研究的积极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可作为HCC根治性手术切除或消融后的有效辅助治疗,该研究是4项HCC主要国际随机对照(RCT)研究中的第一项,其他3项RCT研究的结果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公布。IMbrave050研究的结果可改变临床实践,并将促使人们重新审视HCC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指征。
Pierce Chow教授
大咖论道环节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张万广教授担任主持,元云飞教授、Pierce Chow教授和讨论嘉宾日本东京虎之门医院Junichi Shindoh教授、CHA医科大学CHA盆唐医疗中心Hong Jae Chon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郭卉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周旭教授就学术环节专家讲课内容展开讨论。
大咖论道环节
Junichi Shindoh教授表示国外术后辅助治疗常使用系统治疗联合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或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但是对于哪些患者可以进行转化治疗从而获得手术机会,以及哪些患者适合进行辅助治疗的标准尚未明确。另外,还需要更多研究来深入探讨哪种治疗方案的转化成功率更高,患者更适合哪种治疗方案。明确标准、统一概念才能进行更加标准化的治疗。
在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上,Hong Jae Chon教授指出,若患者无静脉曲张、出血等风险,晚期肝癌患者一线治疗将首选“T+A”方案。当然,治疗过程中需持续关注患者肝功能情况,这也是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肝癌治疗中生物标志物(biomarker)的探索,郭卉教授认为,肝癌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基因所驱动,因此需要多靶点药物进行治疗,而目前在“T+A”方案的治疗中,尚无合适的biomarker来筛选优势人群。未来若能发现肝癌的发生发展与某一组驱动基因相关,或能研发新的治疗方案,并且在临床中提前应用基因检测,为后续治疗打下基础。
周旭教授表示,对于肝癌术后存在高复发风险患者,可优先选择“T+A”方案,该方案作用于免疫微环境,具有使血管新生和免疫调节作用。另外,肝癌术后存在不同高复发风险因素的患者,其预后或有不同,目前各临床研究中纳入人群的高复发风险因素各不相同,未来还需更多研究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篇章:规范&实践
学术环节第二篇章由西安国际医学中心韩国宏教授担任主持,近畿大学医学院Masatoshi Kudo教授分享了“以干预为基础的中期HCC标准化治疗”主题报告。Masatoshi Kudo教授指出,局部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是早期、中期HCC治疗的基础,系统治疗则可以增强局部治疗和手术切除的效果,在HCC的治疗中局部与系统治疗是相辅相成的。在HCC的所有阶段,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的序贯/联合/协调都很重要,经系统治疗达到疾病缓解的HCC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因此,应选择缓解率高、疾病进展(PD)率低的治疗方案,以及通过局部治疗来提高缓解率非常重要。
Masatoshi Kudo教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程树群教授带来题为“Atezolizumab/Bevacizumab联合治疗在中国的实践及进展”的精彩报告。在中国的临床实践中,“T+A”方案联合TACE治疗超up-7标准的中期HCC患者的早期经验显示,TACE联合“T+A”方案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可接受的安全性特征,该组合是up-7标准BCLC B期HCC患者的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将在前瞻性单组试验中进一步研究。此外,放疗可增敏靶免治疗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提高疗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开展的一项相关研究显示,调强放疗联合“T+A”方案是伴门静脉癌栓(PVTT)的HCC患者一种有前景的治疗选择。
程树群教授
接下来的大咖论道环节在程树群教授的主持下开展,Masatoshi Kudo教授和讨论嘉宾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Ahmed O Kaseb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陈晓明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田蓝天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商昌珍教授围绕上述讲课内容展开讨论。
大咖论道环节
Ahmed O Kaseb教授针对肝癌患者一线治疗应用“T+A”方案,后线该如何治疗提出了疑问,程树群教授认为,“T+A”方案目前在中国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应用经验稍欠缺。对于一线应用“T+A”方案的患者,后线可采用瑞戈非尼等药物进行治疗。
陈晓明教授认为,不一定所有中期HCC患者都需采用系统治疗,可进一步分层,如BCLC B2-4期采用系统治疗,这些中期HCC患者也可以考虑进行转化治疗以达到根治性治疗标准。另外,放疗联合靶免治疗或许能为伴PVTT的HCC患者带来更大获益。
田蓝天教授较为看好“T+A”方案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从IMbrave050研究的数据来看,该方案的疗效数据和安全性都令人满意,尤其是存在高复发风险因素的肝癌术后患者,目前也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开始应用该方案进行辅助治疗。希望未来能降低“T+A”方案的治疗费用,在临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商昌珍教授提出疑问,临床中有时由于患者存在出血风险而降低“T+A”方案中贝伐珠单抗的用药剂量,因而不能保证治疗效果,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程树群教授表示,在肝癌患者初始治疗时,一般使用常规剂量,但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并发症或者出血倾向等,此时可考虑延长治疗时间,但不降低治疗剂量,以确保患者肝功能稳定的同时达到治疗效果。
大会总结
会议尾声,匡铭教授为大会总结并表示,在本次会议的专家讲课和大咖论道环节中,众位专家集思广益,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相信各位与会者都受益颇丰。靶向、免疫治疗已经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未来还需进一步思考何种联合治疗能为患者带来更大生存获益。另外,每位临床决策者在临床诊疗中都有各自的经验和偏好,但肝癌的治疗仍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从而给治疗带来更大的底气。肝癌的死亡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其治疗还需各科、各地区、国内外医生通力合作,共同为肝癌患者的生存添砖加瓦,百尺肝头,更进一步。
编辑:Capps
审校:Capps
排版:Faline
执行:Babel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