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泉教授:深耕细琢,砥砺前行,乳腺肿瘤伴随疾病诊治需要更多关注
前言
近年来,随着肿瘤领域的不断探索,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逐渐细化深入。经过多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孔令泉教授在乳腺肿瘤伴随疾病领域深耕,并出版了多部著作,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为众多肿瘤患者带来生命新希望。在此,医脉通特邀孔令泉教授介绍肿瘤伴随疾病领域的研究初衷及进展,并分享从医之路的点点滴滴。
孔令泉教授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重医附一院乳腺甲状腺外科党支部书记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乳腺专委会委员
重庆抗癌协会肿瘤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中西医结合甲状腺疾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重庆临床医学研究联合会理事长
重庆临床医学研究联合会肿瘤内分泌代谢病专委会主任委员
2011年起开创肿瘤伴随疾病及肿瘤内分泌代谢病研究
主编乳腺肿瘤伴随疾病系列著作9部、相关专家述评15篇
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60余篇,其中SCI 60余篇
主编著作14部、参编13部
精研细思,笃行不怠
深耕乳腺肿瘤伴随疾病诊治领域
2021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1]显示,2020年全世界新发癌症病例数高达1930万,预计2030年时将达到2200万。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和手段的提高和进步,以及正规的诊疗模式,多数肿瘤患者可以长期生存,部分瘤种的早期肿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达90%。以乳腺癌为例[2],在2010-2014年确诊癌症的女性中,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乳腺癌5年生存率已经分别达到89.5%和90.2%,中国也达到了83.2%。孔令泉教授指出,多数乳腺癌患者以“慢病”的状态可以达到长期生存。
在此背景下,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将癌症纳入慢性病的范畴,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全球慢病防控行动计划,我国积极响应。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的“两全”健康管理方针,并将癌症列入慢病管理,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到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
孔令泉教授表示,肿瘤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各项手段基本步入瓶颈期。在这种情况下,再提高15%的五年生存率,相对较困难。而随着肿瘤患者以慢性疾病状态长期生存,其伴随疾病越来越明显,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要想再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必须要关注肿瘤患者的伴随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肥胖、维生素D缺乏、骨质疏松等。在防治伴随疾病后,肿瘤患者的预后或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基于以上考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孔令泉教授团队在2010年即关注到乳腺癌和肿瘤伴随疾病问题,2016年时提出了“肿瘤伴随疾病”和“乳腺肿瘤伴随疾病”的概念,并于2018年发表《关注乳腺癌伴随疾病的诊治》[3]的专题述评。2019年3月30日,由中国乳腺领域专家携手心血管、内分泌和精神健康领域的众多专家共同撰写的《乳腺癌随访及伴随疾病全方位管理指南》[4]在“2019中国肿瘤健康管理大会暨第三届乳腺癌两全管理首席专家论坛”上发布,同年3月,由孔令泉教授主编的《乳腺癌伴随疾病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医者仁心,笔耕不辍
多部乳腺肿瘤伴随疾病领域著作发表
谈及撰写乳腺肿瘤伴随疾病系列书籍的初衷,孔令泉教授说道,是源于临床。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主任医师吴凯南教授经常说,乳腺肿瘤和糖尿病是“狼狈为奸”的关系。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中,乳腺癌的发生风险是增高的,同样,乳腺癌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也是增加的,并且伴随糖尿病严重影响了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但在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患者伴随糖尿病的发生情况并无太多关注。
2007-2008年,杨文英教授带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全国14省市进行调查,其结果于2010年3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 J Med)[5],显示我国20岁以上女性糖尿病患病率高达8.7%,其中3.5%为既往诊断为糖尿病。为深入了解乳腺癌伴随糖尿病的发生情况,孔令泉教授团队于2007年开始陆续统计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确诊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糖尿病的发生情况,数据显示在3381例乳腺癌患者中,共有164例(4.9%)患有糖尿病(既往诊断为糖尿病),乳腺癌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病率为4.9%,高于中国正常成年女性人群[6]。在全身治疗后的随访中,孔令泉教授还发现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糖尿病总发病率为23.62%,其中4.72%为既往诊断的糖尿病,18.9%为既往未诊断的糖尿病(既往未诊断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80%),显著高于中国成年女性人群[7]。孔令泉教授强调,乳腺癌患者中糖尿病的发生率是非常高的,但临床对此的关注度远远不够。
孔令泉教授表示,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增高,也会带来如伤口愈合困难、积液、拔管时间延迟、伤口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预后。即使是糖尿病前期也是发展为糖尿病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还是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独立的预后危险因子。而对糖尿病前期人群进行积极的饮食和运动干预,会显著降低演变成糖尿病的风险。孔令泉教授强调,有必要在乳腺癌患者首次确诊时、化疗期间及系统治疗后,对无糖尿病病史的乳腺癌患者,定期完善糖尿病相关检测及检查,以有利于乳腺癌患者顺利完成综合治疗及改善预后。
因此,为更好地改善乳腺癌伴随糖尿病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孔令泉教授结合研究结果,于2012年开始编写《乳腺肿瘤糖尿病学》,并于2013年底出版。
说到《乳腺肿瘤心理学》,孔令泉教授感慨道,医生的成长是建立在患者的痛苦之上的,这句话是一点儿没有错的,想要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医生能做的就是尽快地成长。作为一名医生,眼睁睁看着患者被疾病折磨,并患有心理问题,痛心又无可奈何。十几年前,大家对经常沉默寡言、郁郁寡欢的人,还不甚理解,但如今会想到可能是因抑郁症所带来的。
孔令泉教授指出,有研究[8]表明,31.8%的癌症患者符合严格意义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而乳腺癌患者精神心理问题发生率最高,达到41.6%,以抑郁与焦虑最常见,但多数患者并未得到及时诊治,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治疗依从性,且已成为导致近远期复发重要因素之一。除了药物和营养等的支持,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支持也是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地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减轻躯体症状,如疼痛及放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甚至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癌症的发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孔令泉教授表示,撰写《乳腺肿瘤心理学》的初衷,是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引起广大的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对肿瘤心理问题的重视。
孔令泉教授说到,乳腺和甲状腺同属于内分泌激素反应性器官,内分泌功能变化与乳腺及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甲状腺疾病与乳腺癌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癌患者中有较高比例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和甲状腺癌的发生率,但多无明显的症状而不被关注,从而影响乳腺癌的治疗和预后。孔令泉教授团队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用状腺彩超检查的632例首确诊乳腺癌、233例系统治疗后随访患者,以及14161例健康人群统计发现,首确诊、随访患者和健康人群甲状腺结节发生率分别为56.17%、55.79%、34.49%。此外,首确诊乳腺癌患者甲状腺功能减退(包括临床甲减、亚临床甲减、低T3综合征)的比例为28.65%[9]。孔令泉教授指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乳腺癌患者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高于正常人群,乳腺癌可能与甲状腺疾病的高发病率有关,但临床上并未重视乳腺癌患者伴随甲状腺疾病的情况。
孔令泉教授补充道,甲状腺疾病症状不太典型,很多临床医生也没有重视乳腺癌伴随甲状腺疾病的情况。而合并原发性甲亢的乳腺癌患者,若围手术期未有效控制甲状腺功能,仓促行手术治疗,有发生甲状腺危象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之所以编撰《乳腺肿瘤甲状腺病学》,是希望引起重视,进一步的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改善预后。
孔令泉教授表示,乳腺癌患者伴较高比例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化疗期间和系统治疗后随访中及内分泌治疗期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目前临床对其重视尚不够。有研究分析288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后肝超声表现及实验室血生化指标的变化(化疗前肝超声表现和[或]实验室指标异常者除外),结果发现化疗后288例乳腺癌患者中29.2%(84例)经超声诊断为脂肪肝,288例乳腺癌患者实验室肝功能及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显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可能导致肝脂肪变,部分发展为脂肪肝[10]。
此外,孔令泉教授指出,乙肝病毒阳性者,无论肝功能正常与否,其肝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损害。接受化疗后,不仅可损害肝功能,还可使乙肝病毒DNA复制增加,引起乙肝病毒再激活,使肝损害加重,甚至出现肝衰竭、危及患者生命,无法及时化疗或化疗中断,导致乳腺癌的复发转移,危及患者生命。同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丙肝病毒阳性患者中。
孔令泉教授期盼道,希望《乳腺肿瘤肝病学》的出版,让临床医生能够进一步关注乳腺癌伴随肝病,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
孔令泉教授说道,《乳腺肿瘤心脏病学》首次提出了乳腺癌患者“双心医学”的概念,并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乳腺癌患者原本已伴有的心血管疾病及乳腺癌治疗所导致的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疾病、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高血压、血栓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脑卒中、肺动脉高压、心瓣膜疾病等)在乳腺癌围术期、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期间的诊断与防治。对于规范肿瘤心脏病患者的风险评估及诊治、解决疑难重症肿瘤心脏病患者的临床问题、更加精准地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再次谈及撰写的初衷,孔令泉教授说道,出于医生的一种责任心,《乳腺肿瘤骨代谢病学》《乳腺肿瘤内分泌代谢病学》《乳腺癌伴随疾病学》等系列书籍陆续出版,希望能够引起医务工作者对这些类疾病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伴随疾病的关注和防治,能够提高乳腺癌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推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提高15%目标的实现。
破浪乘风,道阻且长
乳腺肿瘤伴随疾病诊疗不可或缺
提及肿瘤伴随疾病和肿瘤内分泌代谢病学领域研究的困难,孔令泉教授表示,在该领域中,很多问题的探索仍在临床试验阶段,但还需要进行一定的基础科研和转化医学研究去验证。此外,最大的一个困扰和难点在于很多的医务工作人员和患者及家属对肿瘤伴随疾病的重视不够,患者缺少相关的检测和检查,且疾病症状不明显,无法及时诊断,也就无法及时干预。临床医生应注意根据患者的病史及病情,完善相关检查,主动及时给予恰当的干预措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孔令泉教授期待道,需要大力的推广和宣传肿瘤伴随疾病学和肿瘤内分泌代谢病学,让大家认识到其重要性,道阻且长,但未来可期。
编辑:Uni
审校:孔令泉教授
排版:Uni
执行:Squid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