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 2023】Crovalimab和依库珠单抗治疗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来自III期随机试验
罕见病在医学界越来越被视为特定疾病领域诊疗和研究水平的代表,血液学领域也不例外。为了推动血液领域的发展,2023年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将于2023年12月9日至12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举行。根据大会公布的研究摘要,本栏目已精选血友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PNH)、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镰状细胞病等血液罕见病Poster 39篇。
介绍:PNH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疾病,以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尿和血栓栓塞事件风险增加为特征,并与骨髓衰竭有关。Crovalimab是一种新型补体C5抑制剂,采用回收技术设计,半衰期长,溶解度高,可以每4周小体积皮下给药一次。针对C5抑制剂初治患者的全球III期COMMODORE 2研究(NCT04434092)显示,Crovalimab与依库珠单抗相比,在控制溶血、避免输血、突破性溶血和稳定血红蛋白方面未显示出劣势,且二者的安全性一致。在此,我们报告了COMMODORE 2中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分析的结果。
研究设计与方法:在COMMODORE 2中,C5抑制剂初治患者按2:1随机分组,接受基于体重的Crovalimab或依库珠单抗分层方案,包括负荷剂量和之后的维持剂量(Crovalimab每4周皮下注射一次,依库珠单抗每2周静脉滴注一次)。共同的主要疗效终点为第5周至第25周溶血控制[乳酸脱氢酶(LDH)≤1.5倍正常上限(ULN)]的患者比例,以及从基线至第25周避免输血的患者比例。探索性生物标志物分析包括血清总补体活性(CH50,脂质体免疫测定法)、游离血红蛋白、LDH水平以及PNH克隆大小/C3d水平(流式细胞术)。另外进行输血和不输血患者血红蛋白数据的描述性比较分析。评估从基线到第25周所有的生物标志物数据。
结果:全体204名随机患者的CH50和LDH数据均可获得(Crovalimab组135人,依库珠单抗组69人),126名患者的游离血红蛋白、PNH克隆大小和C3d数据可用(Crovalimab组85人,依库珠单抗组41人)。基线时,Crovalimab、依库珠单抗组的平均[标准差(SD)]LDH水平分别为7.6×ULN(3.4)、7.8×ULN(3.5)。在研究前12个月,77%的Crovalimab组患者、74%的依库珠单抗治疗患者有过≥1次红细胞输血。Crovalimab、依库珠单抗治疗组中分别有39%、38%的患者有再生障碍性贫血史,4%、9%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第2周时(第一次药效学样本给药后),Crovalimab和依库珠单抗组分别有93%和46%的患者补体活性被抑制至定量下限以下,25周时两组为90%、73%(图)。在血管内溶血标志物方面,Crovalimab、依库珠单抗组在第5周、第25周时LDH≤1.5×ULN的患者占比分别为81%、78%,84%、77%。两组中游离血红蛋白-另一种血管内溶血标志物,自基线后呈相似的下降,但从第13周到第25周,Crovalimab组的游离血红蛋白水平一直低于依库珠单抗组。
从基线到第25周,Crovalimab组、依库珠单抗组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分别增加了1.2 g/dL(基线:8.7 g/dL)、0.8 g/dL(基线:8.9 g/dL)。两组中,与需要≥1次输血的患者相比,免于输血的患者第25周时平均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线有更大幅的增加:Crovalimab组1.7 g/dL(SD:1.8,n=88) vs 0.2 g/dL(SD:1.9,n=40)、依库珠单抗组1.3 g/dL(SD:1.6,n=47) vs -0.4 g/dL(SD:2.1,n=20)。从基线到第25周,两组患者的C3d阳性PNH红细胞平均(SD)百分比均有类似的增加:Crovalimab组基线0.7(1.5)、25周20.8(19.1),依库珠单抗组基线0.6(0.9)、25周22.3(15.0)。
结论:Crovalimab或依库珠单抗治疗可有效降低终末补体活性,其中Crovalimab治疗组终末补体活性低至测不出的患者比例高于依库珠单抗组。然而,这并没有转化为两组在其他生物标志物(LDH和游离血红蛋白)或临床疗效上的显著差异。Crovalimab、依库珠单抗组血红蛋白水平均有升高,这种改善在自基线至25周未接受输血的患者中更为明显,当然需进一步的分析以阐明骨髓衰竭状态的影响。鉴于这是一种C5抑制剂类现象,两组的C3d水平也如期出现类似的升高。总体而言,来自COMMODORE 2的生物标志物数据支持Crovalimab对PNH患者的疗效并不劣于依库珠单抗,进一步分析其他生物标志物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是必要的。
*版权声明:版权属罕见病新进展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罕见病新进展”。
往期 · 推荐